閒談閒談,先閒再談
我是南山居氪,這是我談閒的地方,也是逃避心理的地方。
父母那一辈的人,为两种虚幻群体服务:家族下一代和未来下一代。在这里,他们倾向于忽略「现存」(Dasein) ,即对个体当下处境的「盲视」、「忽视」和「否认」,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
他们从来不会关注你的感受是什么,也不知何谓感受,因为自己的情感可能也从未被(自己/他人)认真对待过。以至于,他们无法识别你的情感需求,用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将自己置于自欺的道德高地。
这句看似老套的话语,俨然成为青春伤痛文学的经典,成为所有有关父母孩子关系冲突的爆发核心。它混合了最能所求关注和爱两种情绪——哭和喊,这一场景频繁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直到这个时候,感到危机的时候,一些父母可能才会明白自己的错误。
如果父母很愚钝,还没有意识到呢?当你莫名其妙生气、暴躁,或者已经不断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空间、自由、界限),但对方都没有理解执行和改变。那接下来,个体就会像《小欢喜》中的孩子那样,出现精神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症、反社会人格障碍,甚至以一种更加惹人注意的方式所求爱意——割手,火烧——伤害自己。
如果父母蠢到还是不理解呢?那对不起,只能迎来孩子的死亡。
当你提出父母需要提升的地方的时候,他们会「否认」自己的问题,转而用你的问题攻击你,甚至将你贬低的一无是处。
比如:
……你什么都不是!
……你算什么(东西)!
……太天真了!
我是你爹!我是你妈!
读了几天书,了不起了!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无法给自己家人亲戚做咨询的原因之一。
2024 春晚小品《那能一样吗?》,蒋诗萌饰演了一个「双标」的母亲。一开始的家庭矛盾在于母亲对女儿还女儿父亲的行为是双重标准的,比如女儿不能熬夜,自己可以熬夜;自己不吃剩饭是「有毒变质」而父亲不吃则是「浪费粮食」……后来,矛盾向外部转移到批评家里的邻居俩。此时,「双标」成为了抵御外敌的武器。邻居调侃父亲钓不到鱼,母亲则说他是「滥竽充数」,而父亲则是「爱护动物」,从而消解了「双标」。难道因为可以用来抵御外敌,就能护忽视母亲自身「双标」的问题而不去纠正吗?
不仅如此,这些长辈还有一种「延迟满足」。
生活中的案例,不胜枚举:
“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
“等你有了孩子……”, “将来有了孩子……”
“等你结婚了,再换/买/吃/……“
然而,延迟满足是一个伪命题,欲望是不断交替的——新的欲望承接了旧的欲望。所以,长此以往,这些长辈没有享受快乐的能力,便成为了那些出去玩会「扫兴」的人。
在他们的生活的年代,上面的延迟满足的欲望经常会被实现,甚至是被给予的。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山东人民仍然我们秉承着「成为人上人」,继续传承着这种美德。
然而,他们丧失了持续学习的能力,被时代抛下了。在「百年未有大变局」,那个令他们怀旧的「夕阳无限好」,如今也「只是近黄昏」了。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及时行乐」和「目标」才是重中之重。
父母一边羡慕着短视频里的年轻人,一边和自己的年轻人无限对比。他们会认为网络上撕裂的身份就是视频里面人的全部,通过无限撕裂的个体,组成了一个理想的年轻人,放到了你的身上:「你看看人家多么开朗」「人家多才多艺的」「人家做这个挣钱了,你也做做」「我的同学家孩子都工作/结婚了」。缺乏科学思维的他们,不知道「对照组」和「控制变量」,同时又缺乏人文思维,不知道社会经济和心理上对人们的塑造,也不了解家庭结构/系统对人的影响。
我们平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满足」——目标。目标包含承诺、清晰的时间节点和规划,已经奖赏制度等等。我们看到,上面的「延迟满足」是悬浮的,没有任何目标的特点,而是成为了自我约束的虚幻枷锁。
即使很多人看了哪吒,也无法领略哪吒背后的「突破枷锁」的真正含义。走出了造梦的电影院,现实里,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我深深地感受到,信息变得越来越嘈杂。人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愤怒和激烈,观点随着浪潮和随着媒介制造的 Propaganda 随意切换,可以随意造神,也可以随意「消除」……嘈杂的信息,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神力,每个人都是神经症的。我们生活在神经症社会中。疲惫的同时,也移置了自己部分权力——兴趣、爱好、审美、思考、写作——交与算法和 AI。与此同时,又将「健康」作为自己最后的神明,新的上帝。
排除名列前茅大学自研服务之外,国内心理系统面对学校的有两家:瑞格和朗心。 朗心的系统在做实事儿的心理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口中被描述为“非常难用”,“苦不堪言”,表示非常无奈。 购买方式为:买断+更新(前者服务费的30%,大约为3万RMB)。 我看了一些板块,飞书知识库可以1:1复制。我甚至做了一个多维表格出来,非常完美。给老师们展现了一下飞书的基本功能,他们很惊叹,感觉可以大幅提升他们的效率,之前完全没了解过,但在只能用企业微信……所有的文档其实都还是在企业微信中上传。 因为不清楚飞书的储存,再一个也非常看重隐私,担忧 AI 功能会侵犯数据隐私。所以还是否掉了。开始好奇飞书为什么不考虑和学校合作吗? 我感觉可能大部分的钱都放到了云服务和数据安全?
在学校实习的另一点感受是,我本科知识+精神分析基础+研究生一学期的学校咨询知识领先大半截。 虽然咱经验少,但学校咨询(intro to school counseling)的理论完全够用。就是你能明白:老师们讨论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跟你学过的某个知识完全一样的感受吗? 同时,辅修的供应链管理学到的流程图也派上了用场。
就我个人而言,美本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还是领先于国内大学不少的,比如对知识的理解不是二元对立的文理(虽然专业的划分不同),但整体上是多元化的。
学习的也是学习本身,“无用之用”。当然我本身对很多事情就非常好奇也习惯“追本溯源”…大二经历了达克曲线到低谷。 其实对理科来说,我最早对物理力学和生物化学都非常感兴趣。
但圆明园对面的中学交得太快了,课外班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讲得也都非常快,就很打击积极性。在心理分析中,其实也有一些物理、生物的东西存在。弗洛伊德就很喜欢融入生物和经济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