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那一辈的人,为两种虚幻群体服务:家族下一代和未来下一代。在这里,他们倾向于忽略「现存」(Dasein) ,即对个体当下处境的「盲视」、「忽视」和「否认」,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
他们从来不会关注你的感受是什么,也不知何谓感受,因为自己的情感可能也从未被(自己/他人)认真对待过。以至于,他们无法识别你的情感需求,用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将自己置于自欺的道德高地。
这句看似老套的话语,俨然成为青春伤痛文学的经典,成为所有有关父母孩子关系冲突的爆发核心。它混合了最能所求关注和爱两种情绪——哭和喊,这一场景频繁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直到这个时候,感到危机的时候,一些父母可能才会明白自己的错误。
如果父母很愚钝,还没有意识到呢?当你莫名其妙生气、暴躁,或者已经不断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空间、自由、界限),但对方都没有理解执行和改变。那接下来,个体就会像《小欢喜》中的孩子那样,出现精神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症、反社会人格障碍,甚至以一种更加惹人注意的方式所求爱意——割手,火烧——伤害自己。
如果父母蠢到还是不理解呢?那对不起,只能迎来孩子的死亡。
当你提出父母需要提升的地方的时候,他们会「否认」自己的问题,转而用你的问题攻击你,甚至将你贬低的一无是处。
比如:
……你什么都不是!
……你算什么(东西)!
……太天真了!
我是你爹!我是你妈!
读了几天书,了不起了!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无法给自己家人亲戚做咨询的原因之一。
2024 春晚小品《那能一样吗?》,蒋诗萌饰演了一个「双标」的母亲。一开始的家庭矛盾在于母亲对女儿还女儿父亲的行为是双重标准的,比如女儿不能熬夜,自己可以熬夜;自己不吃剩饭是「有毒变质」而父亲不吃则是「浪费粮食」……后来,矛盾向外部转移到批评家里的邻居俩。此时,「双标」成为了抵御外敌的武器。邻居调侃父亲钓不到鱼,母亲则说他是「滥竽充数」,而父亲则是「爱护动物」,从而消解了「双标」。难道因为可以用来抵御外敌,就能护忽视母亲自身「双标」的问题而不去纠正吗?
不仅如此,这些长辈还有一种「延迟满足」。
生活中的案例,不胜枚举:
“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
“等你有了孩子……”, “将来有了孩子……”
“等你结婚了,再换/买/吃/……“
然而,延迟满足是一个伪命题,欲望是不断交替的——新的欲望承接了旧的欲望。所以,长此以往,这些长辈没有享受快乐的能力,便成为了那些出去玩会「扫兴」的人。
在他们的生活的年代,上面的延迟满足的欲望经常会被实现,甚至是被给予的。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山东人民仍然我们秉承着「成为人上人」,继续传承着这种美德。
然而,他们丧失了持续学习的能力,被时代抛下了。在「百年未有大变局」,那个令他们怀旧的「夕阳无限好」,如今也「只是近黄昏」了。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及时行乐」和「目标」才是重中之重。
父母一边羡慕着短视频里的年轻人,一边和自己的年轻人无限对比。他们会认为网络上撕裂的身份就是视频里面人的全部,通过无限撕裂的个体,组成了一个理想的年轻人,放到了你的身上:「你看看人家多么开朗」「人家多才多艺的」「人家做这个挣钱了,你也做做」「我的同学家孩子都工作/结婚了」。缺乏科学思维的他们,不知道「对照组」和「控制变量」,同时又缺乏人文思维,不知道社会经济和心理上对人们的塑造,也不了解家庭结构/系统对人的影响。
我们平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满足」——目标。目标包含承诺、清晰的时间节点和规划,已经奖赏制度等等。我们看到,上面的「延迟满足」是悬浮的,没有任何目标的特点,而是成为了自我约束的虚幻枷锁。
即使很多人看了哪吒,也无法领略哪吒背后的「突破枷锁」的真正含义。走出了造梦的电影院,现实里,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我深深地感受到,信息变得越来越嘈杂。人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愤怒和激烈,观点随着浪潮和随着媒介制造的 Propaganda 随意切换,可以随意造神,也可以随意「消除」……嘈杂的信息,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神力,每个人都是神经症的。我们生活在神经症社会中。疲惫的同时,也移置了自己部分权力——兴趣、爱好、审美、思考、写作——交与算法和 AI。与此同时,又将「健康」作为自己最后的神明,新的上帝。
排除名列前茅大学自研服务之外,国内心理系统面对学校的有两家:瑞格和朗心。 朗心的系统在做实事儿的心理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口中被描述为“非常难用”,“苦不堪言”,表示非常无奈。 购买方式为:买断+更新(前者服务费的30%,大约为3万RMB)。 我看了一些板块,飞书知识库可以1:1复制。我甚至做了一个多维表格出来,非常完美。给老师们展现了一下飞书的基本功能,他们很惊叹,感觉可以大幅提升他们的效率,之前完全没了解过,但在只能用企业微信……所有的文档其实都还是在企业微信中上传。 因为不清楚飞书的储存,再一个也非常看重隐私,担忧 AI 功能会侵犯数据隐私。所以还是否掉了。开始好奇飞书为什么不考虑和学校合作吗? 我感觉可能大部分的钱都放到了云服务和数据安全?
在学校实习的另一点感受是,我本科知识+精神分析基础+研究生一学期的学校咨询知识领先大半截。 虽然咱经验少,但学校咨询(intro to school counseling)的理论完全够用。就是你能明白:老师们讨论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跟你学过的某个知识完全一样的感受吗? 同时,辅修的供应链管理学到的流程图也派上了用场。
就我个人而言,美本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还是领先于国内大学不少的,比如对知识的理解不是二元对立的文理(虽然专业的划分不同),但整体上是多元化的。
学习的也是学习本身,“无用之用”。当然我本身对很多事情就非常好奇也习惯“追本溯源”…大二经历了达克曲线到低谷。 其实对理科来说,我最早对物理力学和生物化学都非常感兴趣。
但圆明园对面的中学交得太快了,课外班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讲得也都非常快,就很打击积极性。在心理分析中,其实也有一些物理、生物的东西存在。弗洛伊德就很喜欢融入生物和经济学的知识。
Fulfill something you are able to fulfill, rather than run after what you will never achieve. Nobody is perfect. Remember the saying ‘None is good but God alone.’ And nobody can be. It is an illusion. We can modestly strive to fulfill ourselves and to be as complete human beings as possible, and that will give us trouble enough.
—— C. G. Jung
去完成你能够完成的事,而不是去追求你永远无法实现的事。人无完人。记住一句话:"除了上帝,没有人是好的。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是一种幻觉。我们可以谦虚地努力实现自我,尽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样就足够了。
We are more like an object than a living, breathing human being. We are viewed as parts rather than a whole. We are precisely labeled and categoriz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person themselves.
我们更像是一件物品,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被视作部分,而不是一个整体。我们被精准地标签化、分类,而忽视了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