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02 / 04
objet a 是一种空虚,是欲望——填补这个空洞的动作——的对象,也可以是任何事物。比如,长大挣钱满足自己小时候的愿望,买当时买不起的东西——遥控车、奥特曼等等。通过追寻欲望,并「成功」填补 objet a,我们重新获得了主体性。可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因为完全满足意味着死亡,所以我们会转向渴望其他东西。
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组建了我们,让我们在这个他者的世界中持续地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这句话看上去是一句废话,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即使佛教中的「无欲无求」的境界也是一种欲望,「得到成仙」也是一种欲望,其他宗教也都用一种崇高的欲望、理想、幻想控制者朝拜者。当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他者说话的工具—— 媒体(各种视像、媒介、广告等等)——不仅审判着我们,也离不开我们,因为它需要我们存在而得以存在,也通过整体性、还原性等怀旧的方式,给予我们各种被阉割的焦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欲望。
比如,攀比和竞争:「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我必须获得这个那个岗位」……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又比如现在的各种保健品,他者令我们的身体劳累不堪,然后再推出这样那样的保健品如护肝片、烟酰胺等等延迟我们的生命。
化妆品是满足他者(化妆品公司、小红书的 KOL、影视剧)为女性制定的「美」,健身除了满足自身对于健康的追求——也是一种欲望——之外,也逐渐成为了他者对于男女的凝视。
他者创造的欲望,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享受这种意识形态是快乐的,离开它是痛苦的。
欲望偏转了我们趋向死亡的进程,得到想要的之后,我们又开始投入下一个幻想屏幕中的形象。我们只能「斜目而视」才能看到背后死亡的真相——痛苦的真相,这就是为什么「变形」是可怕的或者说是不可思议(uncanny)。
Comparison is lost of enjoyment。
当抑郁状态来临的时候,唯一能看见的便是死亡。
2003 年央视春晚《心病》作品中将这个道理以通俗的口吻说了出来:
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犹如一团乱麻;
房屋修得再好那是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啊。
虽然最近回国,但似乎仍未摆脱抑郁状态。如果要解释这种状态的成因,实在是说来话长,因为因为精神分析的原因,曾经很多压抑、阻抗的东西也都付出了水面。我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丧失了很多欲望和乐趣,也提不起太多兴致去行动。电视、电影、动漫似乎都没什么意思。游戏呢?似乎只能在买了 PS 5 之后才能有一些兴致,毕竟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好好地玩过一款游戏,参与游戏文化和社群当中。回东北过年,本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也不像以前那样有那么多的食欲,除了填饱肚子之外,即使有那么多好吃的在美国吃不到的零食,我现在也不想吃了;可能是身体想要减肥了吧。我也没有找对象的冲动,对于对象选择来说,我现在只想养一只狗。只可惜,这种简单的欲望也被阻碍了——家里不让养。
我的欲望现在似乎只剩下写作了。
由此可见,我的欲望已经丧失了大半,换言之,我已经看不到欲望了。那能看见什么呢?我只能看见死亡,或者,只趋向死亡。在其中,欲望已经不能再偏转我看见死亡的目光了,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偏转我趋向死亡的路。(超越快乐原则)。
我似乎难以维持我的初级自恋。各种现实原则不断让我受挫,已经十五年了,并且很少得到积极地支持,不管是从家庭还是学校还是朋友。我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逐渐变得自卑和自我贬抑。于是,我逐渐丧失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此外,我和家人之间的链接感也在逐渐减少。这归结于家里并不按照我想的方式对待我,及时沟通之后也无果,甚至有时候也无法沟通。我想,这有可能也是抑郁症病人自杀的原因之一。有的人看到关于自杀的新闻后会冷嘲热讽道:「这种人真自私」。这显然是一种说话不腰疼、与己无关的论调。只要经历过便知道,这可能是最终唯一能让自己活得自由、享乐的途径——进入 Real 实在界,或者说是极乐世界的唯一途径。
不过,为了让患者活在象征界,我们只能赋予患者存活的能力和阻碍自杀的可能。
也许,工作之后就好了吧。但我不认为现在的自己能去工作。被家里推到外面 5 年了,期间他们不顾及我的感受,而疯狂打乱我的计划——当然他们也没有问我什么计划——并美其名曰要适应。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使再坚强的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变化,因为这样会演变成一种无助——怎么尝试也逃离不了既定的困境。
滑稽的是,一旦提起这些,他们便以一种「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的口吻阻碍我重提(rehash)这些事情。于是,这些事情又被重新压在心里。
所以,我想先歇一阵子,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情:
会见好友
装配 NAS
养条中型犬
买游戏机+好好玩一款游戏
好吧,你可能说这些也算是欲望。是的,确实如此。但它们都是暂时被阻碍的欲望。
朋友总会发我一些积极的语句和认可(validation)。有时候,我也拿出来看看。不过,我总觉得,这些是欺骗(deceive)和谎言。我这么认为,似乎也和自卑自我形象有关系,而且本身就是有点悲观主义情节,所以会将事情往负面想。
一般来说,咨询会使用 CBT/DBT/ACT 的技巧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对自己的认识。
你也可能劝我用一下自己创建的 Situational Counselor,虽然它很好用,但就像我写道的那样「它并不适合解决长期的问题」。